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要闻

中心要闻

总工程师殷敬华: 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发布时间:2022-04-29

开篇语: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可能停滞,就难以赢得竞争优势。当前,威高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风险挑战,也面临发展机遇。在带量采购的“大潮”下,威高该如何“破茧成蝶”稳步前行?如何实现五年规划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完成千亿目标?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一流”?答案不言而喻,是科技创新。近日,威高集团总工程师殷敬华教授为笔者详细解答了威高集团科技创新的历程、建设和未来发展规划。

x01.jpg

走进威高总工程师的办公室,成摞的资料占满书柜与案头,在“书山文海”后,有一双眼睛在两个电脑屏幕之间不停移动,键盘与鼠标敲击地哒哒作响,他虽已年过古稀,依然精神矍铄;他既是我国优秀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也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他,就是威高集团总工程师殷敬华教授。

笔者:您好,殷教授!能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与威高“相识”的吗?

殷敬华教授:我是2001年受聘于威高集团有限公司,至今已20多个年头了。我退休前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0年威高集团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尝试在长春建立威高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同时应威高要求,长春应化所选派科研人员到威高兼任总工程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来到了威高。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校里流行一句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很认同这句话,为国家、为社会,鞠躬尽瘁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情怀、心愿和本分。我希望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再工作几年,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10年前我退休后,就全职在威高集团担任总工程师至今。

笔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威高任职至今?

殷敬华教授:我在威高工作至今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我们搞研究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服务国家、服务百姓。

二是当年促使我走出研究所、与民营企业相结合、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想法来源于上世纪末我到日本静岗大学的一次访问。在一次晚宴上,一位日本教授问了我两个问题:一是你们国家民营企业在国家GDP的贡献中占的比重,二是你的科研经费有多少是从民营企业获得的。这两个问题对我的触动很大。由于我所在的研究所处于东北民营经济发展较慢的环境中,当时我的研究课题组从民营企业获得的研究经费是零。研究的成果也很难得到转化,因为大的国营企业体制僵化,对技术创新缺乏热情;小规模的国营和集体企业在生存线上挣扎,无力顾及将来的发展。

三是2001年我到威海工作以后,得到了威海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陈书记(陈学利)和张总(张华威)对我非常信任,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提供了最佳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服务。他们在研发投入上抱着“投入再多都不为过”的想法,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士为知己者用”的思想,感觉到不做出一点成绩对不起威高。正是这一份“尊重”和“情感”把我留在了威高,让我把威海作为第二故乡。

笔者:您能回忆一下刚到威高时,威高科技创新方面是什么样?您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威高30多年间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吗?

殷敬华教授:来到威高集团后,我发现威高的产品主要是以普通医疗器械耗材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非常少。但让我意外的是威高创新意识非常浓厚,并且始终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企业“未来可期”。

可以说,30多年间威高的科研创新历程先后从仿制、引进、借智,一直到现在的自主研发创新产品,威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如今,威高已明确研发方向,瞄准国际前沿,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对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医疗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创新,重点开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改变受制于国外的不利局面。

笔者:您着手的第一个创新项目是什么?其中产品有哪些?

殷敬华教授:大家都知道威高是一次性使用输注器械起家,但是当时国内外市场上使用的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的主要材料是增塑后的聚氯乙烯(PVC),由于PVC需要软化和增加透明度,必须要在里面添加一定比例的增塑剂(DEHP)。增塑剂容易析出进入患者体内,而且还可以通过皮肤、呼吸进入医护人员体内,给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或增添新致病隐患。随着科技的发展,医护患静脉输注器械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到威高后,首先把目光放到了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我们用了9年时间,用化学和生物改性聚烯烃(TPE)材料来取代增塑后的PVC材料,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一次性医用输注器械生产史上重大突破。同时,“聚烯烃材料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也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鉴于此,我们先后开发了TPE输液器、高效过滤避光输液器、自排气输液器、微剂量输液器和静脉留置针等高端耗材产品。

大家常见的静脉留置针上有一个透明套管,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当留置于血管中时,在接近人体温度时套管会自动软化,随血管发生弯曲,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我们现在研制出来国际上唯一一款最贴近安全保护理念的安全留置针,不但可以防止操作中的针刺伤,还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完全避免血液和体液的污染。另外,我们的产品还增加了抗菌抗感染的功能,留置时间也从2到3天提高到5到7天,彻底打破了国外品牌对我国市场的垄断,价格仅仅只有十多元,每年能为国家和患者节约几十亿元的负担。

2009年,我们还开展了耐辐照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医疗器械的研发,屏除了环氧乙烷灭菌存在的有残留、对环境有污染、存在灭菌死角等缺点,采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高能电子束灭菌医疗器械进行灭菌,开创了国内辐照灭菌的先河。该成果应用于威高多项产品的消毒灭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笔者:您能介绍一下威高现阶段创新研发的基本状况吗?其中有哪些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

殷敬华教授:目前,威高已在国内建立了有源研发和无源研发两大创新中心,随着去年上海研究院建成,初步形成了威高上海、苏州和威海研究院,高创研究院,北京研发中心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战略创新体系,着重解决被国外巨头“卡脖子”的细分领域,以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的国际化步伐。

上海研究院的成立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不仅加强人才集聚,也承接着公司高端产品研发、高精尖技术开发,加速威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和进口代替,加快国内医药产业的落地。目前,我们上海研究院有研发人员60余名,平均年龄只有31.5岁,硕士以上学历占66.1%,在研项目有15个,预研项目有6个,其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和椎体扩张球囊两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研发,正在进行转产。今年我们将继续充实人才,预计到2022年底会突破一百人。同时,我们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军事医学科学院、301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30多家知名大学、科研院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30多个研发机构,设立了骨科材料、介入、医用编织、微创动力、表面涂层等多个共性技术平台,同时在美国、日本、德国建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及技术合作平台,采取“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多种灵活开发模式,借助外力的同时,吸收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动创新与国际接轨,拓展全球市场。


©版权所有 医用植介入器械及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鲁ICP备14005520号-5  鲁公网安备 371003020001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