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金奖博士后”闫顺杰:研发医用导管拳头产品,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2-12-03
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自2019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受到海内外博士后青年人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大赛吸引了来自国内23个省、直辖市和行政区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12个国家的1230个博士后携创新创业项目参赛,共决出金奖3个,银奖6个,铜奖12个,优胜奖40个,掀起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优争先的热潮。
闫顺杰,2022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获奖项目为血管内导管高性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团队项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和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现任医用植介入器械及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医用植入器械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威高集团威海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30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3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项目等项目12项。
让静脉置留针拥有“像血管一样柔软”的触感,这款来自于威高集团的拳头产品,凝聚着闫顺杰及其团队五年的心血。作为此次大赛金奖得主,闫顺杰从实验室走来,从论文中走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惠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秉初心结缘威高
2012年,闫顺杰以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产业应用课题组,开展生物医用材料抗凝血表面研究。2014年他考取了长春应化所的博士,师从殷敬华研究员。
当时国内高端医疗器械是一个外资占据优势的领域,大部分的原材料和产品依赖进口。考虑到相对于科技论文,我国更缺少的是扎实的应用技术和工程实践,尤其了解到我国每年因细菌感染引起大量的医疗器械失效或患者死亡,博士期间闫顺杰选定抗感染生物医用材料设计作为研究方向。
博士毕业后,闫顺杰在导师推荐下进入威高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延续开展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研发及抗感染、抗凝血、超顺滑表面功能化应用研究工作。
回归高校还是留在企业,是闫顺杰博士后出站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看到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国外垄断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早日实现产品产业化,他毅然选择留在企业。在导师殷敬华的带领下,闫顺杰有幸为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和相关产品的国产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在人才沃土中成长
“此次代表威海到省里参赛,能够在博士后人才聚集的大赛中斩获一奖,得益于威海市人社局、高区科技创新局和威高博士后工作站助力与支撑。”大赛前,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多次组织专家老师对参赛选手培训,分享往届博士后的获奖经验,并对2022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进行宣讲和推广。闫顺杰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指导意见,对材料反复斟酌和修改。
“金奖捷报传来,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整个团队,也是团队人员历经数载奋战的成果。”良好的创新平台、优越的科研环境,让闫顺杰如鱼得水。他所在的研发团队对静脉留置针套管材料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最终采用了聚氨酯的合金化材料,有效地提高了产品寿命和人体使用舒适程度。
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闫顺杰此次获奖的“血管内导管高性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应用”项目,针对医用导管行业面临着关键原材料受限、精密成型技术薄弱和高性能化技术缺乏等难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一系列产品,将促进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的升级更新。
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发挥势头良好,闫顺杰强烈地意识到抢抓产业发展机遇、深耕医疗器械行业的科研人员应扛起更多责任,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更要放长眼光,以更深层次的思考为打破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瓶颈”发声,推动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如今,国内使用的每5根静脉留置针中,就有一根产自威海的威高集团。到企之初,有些摸不清门路工作,进展不是很顺利,这曾让闫顺杰困扰不已。但是在与产业集团对接的过程中,他看到前辈工程师们长时间扎根生产一线,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这种踏踏实实的“硬功夫”、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使闫顺杰备受鼓舞和启发,深感工程技术问题要实现突破,就需要扎扎实实地摸索与积累。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博士后制度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向。很多博士后困于科研攻关阶段,成果难以得到转化,但是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威海市政府为科研项目的转化和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山东落地、生根和结果。
闫顺杰团队新产品研发的成功,不仅为威高带来可观的利润,也给广大病患带来了福音,由于价格不到进口产品的一半,每年可为国内患者减轻几十亿元的负担。
扎根威高五年,闫顺杰已把家安在了山东。“政府部门对人才引育留用的一系列举措,让我们博士后群体内心的归属感、幸福感满满。作为政策的受益者,诚邀天下英才来到山东、走进威海、共创未来。”